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991|回复: 1

《周处除三害》:没打算讨好,也不预备原谅

[复制链接]

0

回帖

0

威望

4

Z币

注册会员

发表于 2024-3-16 03:22:46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我是看的点映,回来写的这篇文章,本来看的已经是删减版,不想,这片儿如今还要拿回去再删一遍。真的是官家删完群众删,还让不让人看电影了?

所以以下评论是基于第一个删减版本所写。想想挺悲哀的,我们连二流观众都快做不得了。
01
放在黄精甫的作品序列里,《周处除三害》算不上大尺度。但放在国产院线片的范畴,可以说,它几乎触到了尺度的上限。

其生猛之处,不仅在于视觉上的暴力,也不仅在于接连发生的肉体损伤,以及对痛感的反复强调,更在于全片所喷发的负能量——那种不留余地的恶与斩尽杀绝的“非义之义”之间的对峙,几乎贯穿首尾,呈现为黑与灰的缠斗。

影片拍摄于台湾,借壳于经典,又取材于真实人物(“冷面杀手”刘焕荣),最终混搭起一个半架空的寓言世界。

在这个世界上,黄精甫想要探讨点真东西,关于善恶,关于意义,也关于自我成全。


影片中的陈桂林一角取材于真实人物,台湾十大枪击要犯之一,绰号“冷面杀手”的刘焕荣。
02
《周处》之前,黄精甫已经有快十年没拍长片了。上部作品,还要追溯到2014年的《恶战》。

这期间,他也只参与了一个拼盘电影和一部电视剧,都很糟糕,几乎就要泯然于众人。

这次回归,能明显感到,他铆足了劲,也做足了功课。这个曾经风光无两的明日之星,在经历了众星捧月,又突然黯淡后,似乎终于焕发了能被大众市场所捕捉的光芒。

他从前作品的缺陷,在于剧作单薄和视觉过剩。通俗讲,就是只会耍酷,不会叙事。且他的镜头之“美”,往往流于表面,没有附着更深的意义,于是愈发凸显了空洞。《江湖》《阿嫂》《恶战》,都有类似毛病。

到了《周处》中,黄精甫在有意识平衡两者。

毫无疑问,这是他所有电影里,剧作最讲究的一部。虽然起承转合仍显生硬,人物塑造上,也有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之嫌,但至少,影片借用了一个松散的公路片结构,去组装黑帮片的情节,起到了缝合和遮丑的作用。

动作设计方面,黄精甫也收敛了许多。全片一共也就四场大的动作戏,前三场是港片的拿手活儿,追求极致空间内的闪转腾挪与疼痛的直观传递,而最后一场“屠杀”,则一反常态,几乎是用一种冷静到近乎轻佻的态度,呈现大面积的死亡,于是那死亡突然就失去了重量,成了一连串该死的数字。


片中的动作戏虽来自台湾武指团队,但还是能明显看到经典港片的影子。
也正是这场杀戮戏,给影片定了调——它没打算讨好,也不预备原谅。

03
应该说,拍独立电影起家的黄精甫,最具作者性的地方,就是他的冒犯性。

这在他转型地上,进入电影工业后,已收敛了许多。而在此前的作品里,表现更为突出。

比如乱伦情结,在他早期短片《我爱水龙头》《青梅竹马》中,都有涉及,前者是父亲对女儿的虐待,后者是兄妹之间的畸恋。在黄精甫的镜头下,家庭不是温情脉脉的所在,而是残忍的温床,是披着笑脸的杀戮。而这种情结在《周处》里也有显露,只是已“退化”成了继父对继女的禁室培欲。

再比如对于残忍不加遮掩地呈现,那是《江湖》里,懦弱的黑帮分子(陈冠希饰演)被逼和狗交配,也是《复仇者之死》中,杀手剖开孕妇的肚子,把婴儿丢进海里,泡成青紫色的坏肉。显然,在《周处》中,视觉暴力也有所削弱。

可以说,《周处》是一部全面降低了外在冒犯性的作品,包括画面和情节,这也确保了它得以逃过监视的眼睛。

但骨子里,它的冒犯性仍然坚固,就在于,它呈现了一群不值得被拯救的人,并且毫不犹豫地杀了他们。


黄精甫的几部电影都有类似救风尘的情节,这一部也不例外。片中王净饰演的小美,就是个等待被主角拯救的被动角色。
04
影片主人公陈桂林(阮经天饰演),是个极端人格。正如黄精甫的大部分影片,主角都很极端。

而极端之人,往往又很天真。或可说,正是因为对世界存有天真的想象,才诱发了极端。

《江湖》里的左手哥(张学友饰演),看似性格乖戾、喜怒无常,实际只是个安全感匮乏,需要不断用拳头和权势来掩盖内心脆弱的巨婴;《复仇者之死》里的陈杰(麦浚龙饰演),一心复仇,至死方休,他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,但拨开他的外壳,却可见一颗坚硬的情种。

陈桂林同样如此。他的出发点也很天真,甚至有些中二。

当得知自己身患“绝症”,又看到自己只排在通缉榜第三位时,他燃起一个念头,要在临死前干票儿大的,好让所有人记住自己。

这是个幼稚的决定,可他却格外当真。不料在追杀前两大恶人的路上,心思有了转变。


主角陈桂林面临“死亡”,突然萌发了生存焦虑,开始思考起人生价值的大问题,这也促使他开始行动。
05
细究这种转变,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空间。

首先它在彰显一种道德激情。即,在真正的恶面前,一个恶人也会被激发出善念。仿佛善恶也遵循某种守恒定律,暗中此消彼长。

不难发现,片中的三大恶人,尊者(陈以文饰演)、香港仔(袁富华饰演)、陈桂林,就分别喻示着佛教的贪嗔痴,对应符号,即鸽子、蛇和猪,这也是佛教三毒的象征物。而这些图像,也分别以纹身或物件(手表)的方式,标记在了三恶人身上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影片实际讲的是三毒的内部较量和瓦解,是痴对于贪和嗔的追杀,而陈桂林之所以这么做,也是因为痴,因为愚昧。

此中愚昧,又细分为两面,一是不辨善恶,二是不明意义。

前者在陈桂林目睹香港仔对继女小美(王净饰演)的恶行后,已然开始清晰,此时陈桂林杀香港仔的动机,已经部分发生了转移,由原先的“求名”,向“取义”转化。

直到在邪教大会上,已知善恶并期待救赎的陈桂林,一度被洗脑,后目睹真相,他也终于见识到了真正的恶。那不是取人性命,而是摄人灵魂,是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掏空了思想,填进统一的意志,从此说一样的话,唱同一首歌,尊同一个神。

这种恶,极大区别于黑帮的好勇斗狠,它是无形的,是蒙着温柔的薄纱的,是令人目眩的,是用营造危险来供应安全的。所以它不易识别,善于蔓延。

于是最终挣脱了洗脑的陈桂林,如“重生”一般,跳出棺材,冲进礼堂,把枪对准了尊者。


陈以文饰演的尊者以及由他主导的邪教,也对于台湾的在地宗教现状有所影射,看得人毛骨悚然。
而影片最为讽刺的一幕,随之上演。只见尊者倒下,不多时,歌声又重新响起来。那首歌叫《新造的人》,歌中反复吟唱着“我们平凡的灵魂,紧紧跟随无需多想”。

直到那一刻,其实才证明了邪教洗脑的全面成功。

那便是尊者已经不在了,洗脑者已然缺位,但自我洗脑却仍在进行,片刻不止。

06
这也是全片最狠的一笔,而接下来的屠杀,也就顺理成章。

此时,黄精甫的态度也已然明了,他实际在说,愚昧是最大的恶。使人愚钝者,自是罪大恶极,但自愚者,也并不无辜,甚至于活该如此。

从这个角度讲,最后的屠杀,就是献给所有自愚者的审判,是“让他们怨恨去,我一个也不宽恕”。

也正于此处,影片悄悄展开了另一面。

它最终呈现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觉醒,是陈桂林破除“痴”的过程,这个过程,不仅包括明辨是非,识破洗脑术,更在于,他重新辨认出了意义。

这其中实际隐含着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,是从追求“多”到追求“好”的转变,背后是从追求更大的名声,到追求一种道德的生活。

所以《周处》作为“善恶三部曲”的第二部,延续了第一部《复仇者之死》对于宗教及善恶问题的质询。


黄精甫很早前就计划拍摄善恶三部曲,第一部是2010年的《复仇者之死》,第二部正是这部《周处除三害》,两者已相隔14年。
《复仇》问的是,出于正义的极端复仇行为,真的道德吗?而《周处》则重申了,人的觉醒以及自我裁决的重要。

07
《周处除三害》不是杰作,但可以肯定,它是部个性张扬的作品。

如果带入元电影视角,将陈桂林躲在隔壁酒店,透过窗子偷窥香港仔侵犯小美的一幕,视为对电影窥淫机制的某种复现,以及,把最后礼堂上的邪教场面,看作电影催眠功能的指涉,会发现,导演实际早已把观众带入到文本中,成为讥诮或警醒的对象。

这无疑又是另一重冒犯。

于影片外,《周处》因其特殊身份,还制造了额外的意义。

它是一部由香港导演带领台湾动作团队拍摄的港片风格的台湾片。这不仅帮台湾电影革新了黑帮、犯罪类型片的制作,也帮台湾本土的武指团队证明了,他们也可以驾驭高标准的动作戏。

此外,近年来,台港合拍片也成为一种新现象,预示着,面临越发逼仄的本土市场,香港的年轻导演们正在努力寻求新的创作空间。

最后,对于黄精甫而言,这自然也是一次体面的回归。

时隔十年,这个几乎失去机会的香港导演,在台湾赢得了重生,如今,这部新作也已登陆大陆院线,实现了三地巡游。

“我不是怕死,而是怕死了都没人记得。”

这句出自陈桂林之口的话,也像是黄精甫说给自己听的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43

回帖

0

威望

543

Z币

二两馒头

万圣节南瓜灯

发表于 2024-3-16 12:43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文笔不错,电影还没看,听说票房在香港反应平平,没想到内地大卖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Hi,逛了这么久,进来一起聊聊吧~ 直接登陆 还没有账号?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郑州人 ( 豫ICP备19033289号 )|友链申请|网站地图|

GMT+8, 2024-12-4 01:05 , Processed in 1.815364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